我的心上人——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包节游记
我的旅行,有很多次是因歌而成的。
(斡包山上的世界最大的萨满铜像)
一首《呼伦贝尔大草原》,带我深入到呼盟巴尔虎草原的腹地;《库玛哈》让我在某一年的夏天,沉醉在阿里河畔鄂伦春人篝火的欢愉中;而一首《心上人》,又让我在尼尔基海的斡包山上被达斡尔人古老的情歌深深地拥抱……率性而歌,莫不是情,草原民族自然的风貌和朴素的情感透过他们口耳相传的歌曲表现出来,不仅让作为听者的我们喜爱和感动,更催促着我们迈开脚步去越过高山,到达那片似乎遥远的草原。
燕子双双飞百灵鸟声声唱想起我的心上人你在什么地方呐咿耶呢耶呐哟耶呐咿耶泥哟耶……
我是拿着打印出来的歌词坐上开往内蒙的火车的,这首曲子的cd已听过多次,早可以用琴演奏出来,但歌词却一直都没有拿准。本想利用火车上的时间好好地学唱几遍,但最终还是跟那几个家伙打起了扑克。顺便交待一下这几个家伙(战姐:某废品回收站职员,专门负责垃圾分类。glitter:某绿化公司园艺师,专门负责摆弄花花草草。色狼:某酒店客服经理,专门负责给总经理传达顾客的重大投诉。清风:客房保安,跟色狼是一个酒店的。)
列车停在齐齐哈尔车站,下一列车几十分钟后就要开出,我们便没有出站,直接上了发往古莲的火车。我很喜欢北面一带的地名:嫩江、满归、古莲、呼玛……也许有些是少数民族语音的演变,加上位处边远少有亲近也就显得有些神秘。车行一路,打扑克、吃泡面、玩朗读的游戏,消磨着因盼望到达而略显漫长的时间。下午两三点钟我们到达了讷河又转车前往莫旗,火车站的班车10元一位,但为了不想再等便分打两辆车,一路向莫旗飞驰而去……
莫旗全称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我国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说到莫旗自然不能不说这里的主体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意为“开拓者”,人口12万左右,是北方三小民族之一,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据现代dna测定表明,达斡尔族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王朝,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当时的辽国国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因此俄罗斯人把中国称为“契丹”(kitan)并沿用至今,与中亚人和西方人称中国为“赤那”(china)出于共同的道理。当时俄国人不知东方有大宋,只闻东方有契丹,同样,西方人不知东方有商周,只知东方有赤那……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
汽车飞驰二三十分钟后,远处一片巨大的大坝映入眼帘,上面写着“尼尔基水利枢纽”,我兴奋地跟大家说快要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尼尔基,先看博物馆,再去参观民族园和尼尔基水库。车子很快就开进了尼尔基镇,达斡尔民族博物馆就位于刚进入纳文东大街不远的莫旗边上。下车时已经下午三点多,博物馆已经快要闭馆了,战姐进去一番攻关,我们几个都被允许进入参观而且不收门票。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造型别具一格,庄重典雅,是一处很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的顶部是象征着达斡尔族鹰图腾的雕塑,正门的两侧各有3个曲棍球球棍顶起3个曲棍球造型的立柱,在宽阔的正面墙壁上是反映达斡尔族放排、鹰猎、制大轱辘车、缝绣、歌舞、打曲棍球等生产生活场景的6幅大型铜制浮雕。博物馆于1998年8月8日在尼尔基落成,总面积3800平方米,其中民俗厅面积800平方米,成就厅519平方米。进入馆内,室内大厅通天吊灯分外明亮,大厅中央展示着尼尔基水利枢纽的全景沙盘,从这个沙盘比例中可以看出水域面积相当广大,不禁心生向往着晚上去湖边露营。环顾四周,大厅墙壁上是反映达斡尔族历史生产生活的绘画。
由大厅向左进入博物馆的民俗厅,民俗厅分为历史经济与民俗风情两个分厅。在历史经济展厅中,有表现达斡尔族居住自然环境的风光图片和鹿、驯鹿、野猪、飞禽等动植物标本。实物、地图、图表和绘画反映了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叶以前居住黑龙江以北流域时期的氏族分布和清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说明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明末清初,达斡尔与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共同抵抗沙俄侵略,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北部边疆。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从黑龙江北岸南迁到嫩江流域地区。清朝时期,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征派到各地戍边,逐渐形成了达斡尔族人口在嫩江流域、呼兰、瑷珲、呼伦贝尔、新疆伊犁等地的分布格局。在传统经济展览里,陈列了达斡尔族狩猎、捕鱼、牧业、农业、放排、制造大轱辘车、烧炭、手工业的各种生产工具及其模型、生产情景的图片,展现了达斡尔族以农牧为主,多种经营,各业生产相互促进,比较适应对外交换的优化的经济结构。
在民俗风情展厅里,大量的实物、模型、图片,充分展现了达斡尔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包括了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歌舞娱乐、民间美术、体育游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内容。在展厅的正面陈列有一处达斡尔族庭院的较大模型,其中住房、仓房、院墙、大轱辘车模型都做得很精致逼真,反映了达斡尔族院落井然有序、和谐兴旺的景象。展厅内摆放了许多人物蜡像,有穿着不同服饰的人物,有跳舞、打曲棍球的人物,也有持鹰骑马的猎人和牵着套马篷车的娶亲人的蜡像,在蜡像周围有马、牛、狗的标本,生动地展现了达斡尔族的生活情景。展厅里反映达斡尔族服饰的展品较多,有不同年龄、性别人物的服饰,刺绣的烟荷包、枕头顶和绣花鞋,有狍皮长袍、短袍、套裤、手套和狍子皮、鹿皮制作的靴子、布靴子等,显示了达斡尔族丰富的服饰文化。达斡尔族的民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都十分发达,展厅中的桦皮、木雕等制品、萨满教绘画等,展示了达斡尔族古朴典雅的造型艺术。其工艺细致,造型生动,图案古朴典雅,风格清新秀丽,表现了达斡尔人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创造智慧。在宗教信仰方面,与满、朝、鄂伦春、鄂温克等北方民族一样,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以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为内容。展厅里以萨满服饰、神鼓、神偶、神像等实物和祭祀活动的图片等展品,展示了达斡尔族传统萨满信仰的内涵。
成就展厅设在博物馆的二楼、三楼,以近300幅图片、50多件实物,展示了自治旗自1958年8月15日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金融、税收、卫生、体育、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给达斡尔族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的旅行,有很多次是因歌而成的。
(斡包山上的世界最大的萨满铜像)
一首《呼伦贝尔大草原》,带我深入到呼盟巴尔虎草原的腹地;《库玛哈》让我在某一年的夏天,沉醉在阿里河畔鄂伦春人篝火的欢愉中;而一首《心上人》,又让我在尼尔基海的斡包山上被达斡尔人古老的情歌深深地拥抱……率性而歌,莫不是情,草原民族自然的风貌和朴素的情感透过他们口耳相传的歌曲表现出来,不仅让作为听者的我们喜爱和感动,更催促着我们迈开脚步去越过高山,到达那片似乎遥远的草原。
燕子双双飞百灵鸟声声唱想起我的心上人你在什么地方呐咿耶呢耶呐哟耶呐咿耶泥哟耶……
我是拿着打印出来的歌词坐上开往内蒙的火车的,这首曲子的cd已听过多次,早可以用琴演奏出来,但歌词却一直都没有拿准。本想利用火车上的时间好好地学唱几遍,但最终还是跟那几个家伙打起了扑克。顺便交待一下这几个家伙(战姐:某废品回收站职员,专门负责垃圾分类。glitter:某绿化公司园艺师,专门负责摆弄花花草草。色狼:某酒店客服经理,专门负责给总经理传达顾客的重大投诉。清风:客房保安,跟色狼是一个酒店的。)
列车停在齐齐哈尔车站,下一列车几十分钟后就要开出,我们便没有出站,直接上了发往古莲的火车。我很喜欢北面一带的地名:嫩江、满归、古莲、呼玛……也许有些是少数民族语音的演变,加上位处边远少有亲近也就显得有些神秘。车行一路,打扑克、吃泡面、玩朗读的游戏,消磨着因盼望到达而略显漫长的时间。下午两三点钟我们到达了讷河又转车前往莫旗,火车站的班车10元一位,但为了不想再等便分打两辆车,一路向莫旗飞驰而去……
莫旗全称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我国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说到莫旗自然不能不说这里的主体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意为“开拓者”,人口12万左右,是北方三小民族之一,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据现代dna测定表明,达斡尔族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王朝,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当时的辽国国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因此俄罗斯人把中国称为“契丹”(kitan)并沿用至今,与中亚人和西方人称中国为“赤那”(china)出于共同的道理。当时俄国人不知东方有大宋,只闻东方有契丹,同样,西方人不知东方有商周,只知东方有赤那……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
汽车飞驰二三十分钟后,远处一片巨大的大坝映入眼帘,上面写着“尼尔基水利枢纽”,我兴奋地跟大家说快要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尼尔基,先看博物馆,再去参观民族园和尼尔基水库。车子很快就开进了尼尔基镇,达斡尔民族博物馆就位于刚进入纳文东大街不远的莫旗边上。下车时已经下午三点多,博物馆已经快要闭馆了,战姐进去一番攻关,我们几个都被允许进入参观而且不收门票。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造型别具一格,庄重典雅,是一处很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的顶部是象征着达斡尔族鹰图腾的雕塑,正门的两侧各有3个曲棍球球棍顶起3个曲棍球造型的立柱,在宽阔的正面墙壁上是反映达斡尔族放排、鹰猎、制大轱辘车、缝绣、歌舞、打曲棍球等生产生活场景的6幅大型铜制浮雕。博物馆于1998年8月8日在尼尔基落成,总面积3800平方米,其中民俗厅面积800平方米,成就厅519平方米。进入馆内,室内大厅通天吊灯分外明亮,大厅中央展示着尼尔基水利枢纽的全景沙盘,从这个沙盘比例中可以看出水域面积相当广大,不禁心生向往着晚上去湖边露营。环顾四周,大厅墙壁上是反映达斡尔族历史生产生活的绘画。
由大厅向左进入博物馆的民俗厅,民俗厅分为历史经济与民俗风情两个分厅。在历史经济展厅中,有表现达斡尔族居住自然环境的风光图片和鹿、驯鹿、野猪、飞禽等动植物标本。实物、地图、图表和绘画反映了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叶以前居住黑龙江以北流域时期的氏族分布和清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说明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明末清初,达斡尔与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共同抵抗沙俄侵略,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北部边疆。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从黑龙江北岸南迁到嫩江流域地区。清朝时期,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征派到各地戍边,逐渐形成了达斡尔族人口在嫩江流域、呼兰、瑷珲、呼伦贝尔、新疆伊犁等地的分布格局。在传统经济展览里,陈列了达斡尔族狩猎、捕鱼、牧业、农业、放排、制造大轱辘车、烧炭、手工业的各种生产工具及其模型、生产情景的图片,展现了达斡尔族以农牧为主,多种经营,各业生产相互促进,比较适应对外交换的优化的经济结构。
在民俗风情展厅里,大量的实物、模型、图片,充分展现了达斡尔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包括了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歌舞娱乐、民间美术、体育游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内容。在展厅的正面陈列有一处达斡尔族庭院的较大模型,其中住房、仓房、院墙、大轱辘车模型都做得很精致逼真,反映了达斡尔族院落井然有序、和谐兴旺的景象。展厅内摆放了许多人物蜡像,有穿着不同服饰的人物,有跳舞、打曲棍球的人物,也有持鹰骑马的猎人和牵着套马篷车的娶亲人的蜡像,在蜡像周围有马、牛、狗的标本,生动地展现了达斡尔族的生活情景。展厅里反映达斡尔族服饰的展品较多,有不同年龄、性别人物的服饰,刺绣的烟荷包、枕头顶和绣花鞋,有狍皮长袍、短袍、套裤、手套和狍子皮、鹿皮制作的靴子、布靴子等,显示了达斡尔族丰富的服饰文化。达斡尔族的民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都十分发达,展厅中的桦皮、木雕等制品、萨满教绘画等,展示了达斡尔族古朴典雅的造型艺术。其工艺细致,造型生动,图案古朴典雅,风格清新秀丽,表现了达斡尔人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创造智慧。在宗教信仰方面,与满、朝、鄂伦春、鄂温克等北方民族一样,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以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为内容。展厅里以萨满服饰、神鼓、神偶、神像等实物和祭祀活动的图片等展品,展示了达斡尔族传统萨满信仰的内涵。
成就展厅设在博物馆的二楼、三楼,以近300幅图片、50多件实物,展示了自治旗自1958年8月15日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金融、税收、卫生、体育、文化、教育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给达斡尔族政治、经济、文化带来的巨大变化。
同我们一起参观的还有几个人,似乎是与馆领导熟识的当地居民陪同的外地亲友,我们便跟在他们后边顺便听听其中一位达族大姐凭其经历对这些民俗展品的偶尔讲解。我们当中有人对一个开口的铁铎夹着薄钢片样的东西有些好奇,那个大姐说这是一种乐器,叫做“木库莲”。我一下子想起来在家里的碟片中看到过达斡尔族老人含着这个东西弹拨,声音虽不大,却十分动听,就象幽远的林间的鸟儿鸣叫一样。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乘车去往民族园,汽车穿过县城、经过坡峦,躲过稽查人员从小路转往民族园的山口。一路风景不错,风从车窗吹进来,扰乱头发钻入衣襟,浑身顿感惬意清凉。快到山门时,在我的视野右侧,出现一片广阔浩瀚的水域,时而显现,时而被山峰遮挡,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纳文湖。纳文湖是尼尔基水利枢纽截流嫩江蓄水后形成的一个巨大水库。尼尔基水利枢纽是国家“十五”计划工程、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由主坝、河床式电站厂房、开敞式岸坡溢洪道、副坝等组成,总投资五十多亿元。1998年嫩江流域的大洪水使两岸人民饱受其害,在水利部和内蒙、黑龙江政府的合作领导下嫩江水利枢纽于2001年开工建设,历时近5年完工。尼尔基水利枢纽对于防御嫩江水患、松嫩平原的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虽生活在一个百湖之城,但这样大的水面还是很少见到的。与纳文湖同时闪现的,还有远处民族园中心斡包山上一个巨大的铜雕——萨满。
达斡尔民族园是依尼尔基水库,在老头山上而建的一处集中展示达斡尔民族文化特征的景区。民族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到两百多万平方米。这里群山逶迤、植被繁茂、林木葱茏,空气清新宜人,自然风光秀美。到达民族园后我们从车卸下各自的大背包,司机大哥说:“好好逛吧,找个好地方露营,享
关键字: 内蒙古 莫力达瓦 鄂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