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会馆
谈起山西会馆,必然要谈起旅蒙商。 旅蒙商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它源于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时的随军贸易。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在康熙帝征讨噶尔丹行经锡林郭勒草原时,允许各部、各旗沿途向清军出售马、牛、羊、骆驼等物。由理藩院另设一营,商人在营中贸易。清朝军队每营派一名官员,专司贸易之事。随军贸易的商人,从蒙古各旗收购和从内地贩运物品,以供应军需为主。后来,征讨噶尔丹的军队中的随军贸易渐渐扩大,扩大到了清朝驻锡林郭勒盟等蒙古地区的驻军中,他们除了给部队包办粮草、贩运马匹和供应一些其他物品外,还和当地王公贵族、牧民进行贸易,这就是旅蒙商的前身。
商会议事区处在会馆的中间,平时并不开放,只是在有重要商业议事活动时才可使用。议事厅内所举行的最重要的会议就是正月十五的议事日。这一天所预示的就是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将要开始,多伦的一千多户山西商号都要到会馆参加会议,以几十名会董为中心,在议事厅总结过去一年山西各商号的经营状况,决定新一年的经营策略等。赏罚分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经营出色的商号要给予奖励,经营不好或违规商号要罚戏若干场。这样,会馆一年内请戏班子的费用自然就有了着落,这一着着实不错,不仅起到了惩罚的作用,而且宣传了山西商人。会议最终形成决议,然后向在外院看戏的其它九百多家商号宣读议事结果,新的一年商业活动也就正式开始了。
多伦会盟后,清政府对多伦旅蒙商十分重视,并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再加上草原贸易利润丰厚,山西、北京、山东等地的商人也蜂拥而至。尤其随着汇宗寺、善因寺两座喇嘛教寺院的兴建且日益昌盛,于是,多伦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座最为典型的旅蒙商城、蒙古地区贸易都会。旅蒙商人把内地大量的绫罗绸缎、铁木瓷器、药材香料等运到多伦,销往内、外蒙古各旗,又将草原上的绒毛、皮张、盐类等汇集多伦,然后销往中国各地。旅蒙商事业如日中天,人口最多时达18万,注册商号4000余家。在当时,有所谓十大粮商、八大银号、五大烧锅、两大当铺之说。随着贸易越做越大,相同地区实力较强的商人先后在多伦商业城建起了自己的聚会场所,也就是后来的会馆。
关键字: 关帝庙 内蒙古 噶尔丹 山西会馆 财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