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邢台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是邢台地区独有的曲种之一,也是全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它历史悠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梨花大鼓的描写可谓脍炙人口。说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铛铛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说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女高音描写成一线直入云天然后尚能回旋转折的钢丝,拟喻奇绝,前无古人。刘鹗写法的绝妙让我们在百年之后还能品味到梨花大鼓那独特唱腔的无穷韵味。 可见梨花大鼓很早就传流于世、倍享盛名。
清嘉庆年间,邢台籍梨花大鼓艺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带“山”字,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他们及其门人把梨花大鼓的发展推到了一个高峰,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南宫为中心,风行华北,此时的“梨花大鼓”被叫得杠杠响,“五大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陈利江均为著名演员,尤以陈利江名声最大,水平最高,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被誉为"第一说书响将",红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明山门人中的"金"字辈名艺人有孙金枝(女)、孙金兰(女)、刘金榜、郭老彬、赵桂存、张广兴等。除上述艺人外,程长会、李和春、张明斗、刘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艺人。演出书目,短篇有《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等"三国段",和《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共百余篇,中篇书目有《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传》、《响马传》、《丝绒计》等五十余部,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地区的梨花大鼓著名演员有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邢台威县的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堪称梨花大鼓的后起之秀,她的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为我省著名的梨花大鼓演员。她多次参加省、地文艺会演,施展技艺。一九五八年曾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幸福地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198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关键字: 大鼓 梨花大鼓 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