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上千古月
燕京八景中,本人认为名字最美的有两处,一处是“西山晴雪”,另一处则是“卢沟晓月”了。
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确是一位善于想象的艺术家的妙语。卢沟桥至京城三十余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饯别酒,启程上路,来到永定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之时了,行人们都得在卢沟桥附近投宿。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正是天空残月倒挂,卢沟桥上月如霜之时,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的色彩,这样的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反射的美感。邹缉的《卢沟晓月》诗:“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露微光。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生动地描写了这样的历史景象。
卢沟桥被全中国人所熟知,并不是因为景色有多美,而是因为“七七事变”的烽火岁月,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一个地方:卢沟桥。当鬼子们在1937年的那个晚上踏上这座千年古桥时,美伦美奂的卢沟桥骤然变成了坟墓,月光下,战火纷飞,热血抛洒,卢沟桥上奋勇杀敌的怒吼声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曾经含情脉脉、花间月下的“卢沟晓月”成了那场保卫家园战争的见证和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象征。至今,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墙上,还可见到当年日军留下的弹痕印迹。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卢沟桥也早已恢复了它原有的宁静,天高云淡间,枯黄的桥身倒映在灰蓝色的冰面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迷离和浑厚。原本以为,卢沟桥的美丽早已是昨日黄花,但那些封存在诗画中的绝句并非只是传说中的离骚。虽然城市的扩张带去了些许遗憾,虽然铁栏和围挡圈住了些许落寞,虽然清水不再远山不现,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意境,或许只是喜欢这仅有的一点沧桑感吧。
时光在变,年代在变,卢沟桥也在变,唯有照曜世间的那轮明月依然,它见证了辉煌,见证了嘶杀,也见证了屈辱和仇恨。
卢沟桥上千古月,警记历史勿忘却!
国画中的《卢沟晓月》,远山青幽,河流湍急,卢沟如带……
在众多咏卢沟晓月的诗篇中,明朝张元芳的《卢沟晓月》最具代表性:“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戌楼寒。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
照片中的卢沟晓月
卢沟景区都被围住了,想拍卢沟桥的全景还真难
曾经的路面很不平整,上面有很多车辙
卢沟晓月碑
虽不让车辆通过,但卢沟桥还是沟通两岸居民的捷径,自行车和行人,来来往往
不远处便是卢沟新桥了
这座古桥之所以著名,除了悠久的歷史之外,就要归功于桥身两侧的几百只石狮子了。它们形态各异,形状奇巧,雕刻精美,堪称中国古桥建筑中的一绝,所以就有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
三头狮子笑古今,喜欢这样憨态可掬的造型
曾经的马车
这就是当年的宛平城
城墙依然伫立
城门前的小商贩
城门洞,层层叠叠
城门楼
宛平城里的古老建筑
关键字: 中国人 代表性 卢沟桥 宛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