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北京大栅栏
八月的北京烈日炎炎,比西安高好几度,真的有点不适应北京的天气了。今天要去前门大栅栏儿同仁堂取药,顺便逛逛。大栅栏儿是条古老的商业街,很多百年老字号,在老北京中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随着前门外大街的改造,很多老店也装修的古色古香。
先介绍一下大栅栏儿的前世今生吧。大栅栏:读做“大石烂儿”(dàshílàn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 著名的商业街。现也泛指大栅栏街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自明朝永乐18年(1420年)以来,经过500多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了。在大栅栏分布着11个行业的36家商店。大栅栏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经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1900年八国联军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旧繁华。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北京有“宵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18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于是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
改造后的街面让所有人都快认不出来了。从煤市街的西口进入,走到东口与珠宝市街相接。这条266米长、崭新的大栅栏商业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变宽了。整齐清雅的青砖路面代替了坑洼的条石路面,中间设有盲道,号称“天罗地网”的电线电缆全都消失了,采用仿古建筑风格修建的门脸让人耳目一新,过去拥挤的街道和门面也变得宽敞亮堂了。惟一能让人感觉到旧大栅栏气息的只剩下那一个个黑底金字的老字号牌匾:瑞蚨祥、马聚源、张一元、内联升、狗不理、同仁堂……感觉还是那般熟悉。
我先到同仁堂二楼取了中药,走出来,在大栅栏儿街上闲逛,想着百年前这里的样子,那些老店的先人付出了怎样的辛劳才守住这份家业和名气。
今天不是周末,街上的游人不多,流连在这些百年老店之间,仿佛还能听到店伙计的叫卖声。
瑞蚨祥创始人叫孟鸿升,是孟子的后裔,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以经营土布开始,字号为万蚨祥。就到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设立连锁店,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品种也日益增多,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高档商品。
清道光元年(1821年),瑞蚨祥在周村大街挂牌,1835年它的第一家分号——瑞蚨祥绸布店在济南开张,从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开始进京经商。1876年当时年仅25岁的瑞蚨祥掌门人孟洛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在清光绪初年,由孟瓤侯在前门外鲜鱼口内抄手胡同租房设庄,批发大捻布。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后,洋布大量涌入我国,孟瓤侯向孟洛川建议,开设布店,孟洛川出资八万两银在大栅栏买到铺面房,成立北京瑞蚨祥绸布店。
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拥有五个字号,即东鸿记茶庄,瑞蚨祥总店 (也称东号),鸿记皮货店,西鸿记茶庄,西鸿记绸布庙(也称西号),均位于大栅栏街内 。
1900年,瑞蚨祥毁于八国联军的洗劫,不久重建开业。恢愎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现瑞蚨祥仍自行设计花样,派专人、选厂家“定产品”,并绣明“瑞蚨祥鸿记”字样。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仍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其开办的“传统服装服饰展”也是文商结合的典范。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内联升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千两白银入股,资助赵廷开办鞋店。当时,赵廷根据北京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内联升”——“内”指大内即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内联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达32层。特色产品“千层底”鞋底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100针,针码分布均匀。产品全部手工制作。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爱好式样的《履中备载》由此而生。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坚持对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满足顾客的要求。
看看,还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这个我还真不知道,门口的雕塑是西太后吃包子,挺逗
最早的大观楼影院,名称叫马思远茶楼,1905年改称为大观楼,是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当时影戏园的经营者任景丰从东交民巷德商专营影像与摄像机器材的祁罗福洋行购置了一家法国制造的手摇木壳摄影机和胶片40卷,便开始了摄影的业务。他所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此时的谭先生已是六十高龄,使当时的“京剧大王”,所以这部影片的影响极大,在大观楼戏园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足见当时的影响巨大,大观楼戏园的名声也逐步响亮起来。
这条街上,我感觉最气派的老店就属同仁堂了,看看这门口的麒麟。这家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八月的北京烈日炎炎,比西安高好几度,真的有点不适应北京的天气了。今天要去前门大栅栏儿同仁堂取药,顺便逛逛。大栅栏儿是条古老的商业街,很多百年老字号,在老北京中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随着前门外大街的改造,很多老店也装修的古色古香。
先介绍一下大栅栏儿的前世今生吧。大栅栏:读做“大石烂儿”(dàshílàn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 著名的商业街。现也泛指大栅栏街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自明朝永乐18年(1420年)以来,经过500多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了。在大栅栏分布着11个行业的36家商店。大栅栏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经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1900年八国联军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旧繁华。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北京有“宵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18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于是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
改造后的街面让所有人都快认不出来了。从煤市街的西口进入,走到东口与珠宝市街相接。这条266米长、崭新的大栅栏商业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变宽了。整齐清雅的青砖路面代替了坑洼的条石路面,中间设有盲道,号称“天罗地网”的电线电缆全都消失了,采用仿古建筑风格修建的门脸让人耳目一新,过去拥挤的街道和门面也变得宽敞亮堂了。惟一能让人感觉到旧大栅栏气息的只剩下那一个个黑底金字的老字号牌匾:瑞蚨祥、马聚源、张一元、内联升、狗不理、同仁堂……感觉还是那般熟悉。
我先到同仁堂二楼取了中药,走出来,在大栅栏儿街上闲逛,想着百年前这里的样子,那些老店的先人付出了怎样的辛劳才守住这份家业和名气。
今天不是周末,街上的游人不多,流连在这些百年老店之间,仿佛还能听到店伙计的叫卖声。
瑞蚨祥创始人叫孟鸿升,是孟子的后裔,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以经营土布开始,字号为万蚨祥。就到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设立连锁店,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品种也日益增多,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高档商品。
清道光元年(1821年),瑞蚨祥在周村大街挂牌,1835年它的第一家分号——瑞蚨祥绸布店在济南开张,从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开始进京经商。1876年当时年仅25岁的瑞蚨祥掌门人孟洛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在清光绪初年,由孟瓤侯在前门外鲜鱼口内抄手胡同租房设庄,批发大捻布。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后,洋布大量涌入我国,孟瓤侯向孟洛川建议,开设布店,孟洛川出资八万两银在大栅栏买到铺面房,成立北京瑞蚨祥绸布店。
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拥有五个字号,即东鸿记茶庄,瑞蚨祥总店 (也称东号),鸿记皮货店,西鸿记茶庄,西鸿记绸布庙(也称西号),均位于大栅栏街内 。
1900年,瑞蚨祥毁于八国联军的洗劫,不久重建开业。恢愎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现瑞蚨祥仍自行设计花样,派专人、选厂家“定产品”,并绣明“瑞蚨祥鸿记”字样。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仍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其开办的“传统服装服饰展”也是文商结合的典范。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内联升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千两白银入股,资助赵廷开办鞋店。当时,赵廷根据北京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内联升”——“内”指大内即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内联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达32层。特色产品“千层底”鞋底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100针,针码分布均匀。产品全部手工制作。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爱好式样的《履中备载》由此而生。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坚持对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满足顾客的要求。
看看,还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这个我还真不知道,门口的雕塑是西太后吃包子,挺逗
最早的大观楼影院,名称叫马思远茶楼,1905年改称为大观楼,是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当时影戏园的经营者任景丰从东交民巷德商专营影像与摄像机器材的祁罗福洋行购置了一家法国制造的手摇木壳摄影机和胶片40卷,便开始了摄影的业务。他所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此时的谭先生已是六十高龄,使当时的“京剧大王”,所以这部影片的影响极大,在大观楼戏园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足见当时的影响巨大,大观楼戏园的名声也逐步响亮起来。
这条街上,我感觉最气派的老店就属同仁堂了,看看这门口的麒麟。这家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还有很多老字号,我当天无暇去逛,等待朋友们来北京时继续发掘吧。
关键字: 商业街 大栅栏 大观楼 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