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站,正在消失的历史
因为看了上周五<新京报>的一篇报道,我决定周日去北京南站看看,用我的相机记录下这即将消失的历史.
已经是 18:00了,我还在西单,但我还是决定去.因为自己在skype,qq上的承诺,更因为我怕这历史马上就消逝了.
从西单打车16元,就到了.门口卖煎饼的小贩说北京南站已经封了,不能进入了.但是倔强的我还是想试试,于是顺着 围起来的新砖墙,还是进入了南站.
一切都破败了,拆走了,满地狼藉.只剩下那些参天的大树静静的守候.
通往站台的门也锁了,幸好突然一个火车站工作人员开门放几个人通行,我远远的看见了,就大声召唤等等我.于是也放我进去了.工作人员应该明白了我的用意是记录北京南站,因此也乐于放我进来.
站台上我没有太多强烈的感觉,只是感觉很通透,很清爽,风儿很柔和很轻快的拍打着我.
我突然想到那句歌词"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逝去的爱情".
我想总有很多人的青春和爱情留在了这站台上,
如今这站台即将不在,他们的青春和爱情也终将消逝了,并且也再无凭吊之处..
老南站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5-12 3:44:43· 来源:
那个激发人们怀旧情感的老南站就要进入历史了。
自5月9日23点09分起,北京南站正式停用,代之的将是2007年年底建成、总共五层的现代化新南站。它将超过北京西站成为亚洲第一大火车站,2020年的运量每年将超1.9亿人次。
一个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南站,无疑令人向往。然而,在建设新南站的同时,何不保留现在的南站,或修缮后继续使用,或改建为博物馆?面对可溯源至1897年、历史层累已经上百年的北京南站,我们需要的是“文化加法”的智慧,在建设新南站的同时,善待旧南站,而不是简单以新代旧。我们应该借鉴伦敦和巴黎的做法:在伦敦,十多个风格相异、一百多年的火车站还在同时使用;而巴黎1897年修建的奥赛火车站在停用后,则建成为著名的“奥赛艺术博物馆”。
很多去过南站的人都感叹,没有想到首都还有这样老旧的火车站。然而,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曾有喜爱中国的挪威人说:他最喜欢北京的地方是南站。没有高楼压迫的低层舒缓环境,两个一层的老式砖瓦平房候车厅,参天的杨树,简单的绿色站台和跨越站台的大铁桥,不仅让爱“怀旧”的外国游客喜欢,也为群体日益庞大的背包客们钟情。“老旧”的南站甚至成了不用“化妆”的历史活道具,一些拍上山下乡画面的剧组都专门来到这里拍摄,因为别的地方已经找不到这样老式的火车站了。
为什么不让这样可以“重回过去”的历史现场继续“活下去”呢?
南站让人颇有微词的地方是其简陋、破旧,与首都形象不符。即使与一些偏僻的中小城市火车站相比,南站都显得过于简单、朴实。然而,建筑设施的老化,可以修缮;环境的脏乱,可以治理;运输能力不够,可以另建新的车站。在古典、舒展的北京站,现代、宏伟的北京西站,以及未来更加现代化的新南站之外,朴实、简单、传统的老南站依然具有“活下去”的价值。正是南站历经风霜的多年不变,成就了南站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历史价值。
火车站不只是人流的通道,它还是人们的离愁别绪与思乡回家的情感出入口,也是城市展现其人文气质和历史性格的面孔和窗口。从火车站建筑的样式、候车室的大小,到月台的设计、树木的有无,以及车站的生态环境、历史传承等,构成了一个火车站文化的细节。所以,让老南站继续“活下去”,不仅保留了一个朴实、简单的火车站,还保留下一种历史形成的独特气质的火车站文化。
它展现的是北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文面孔,进行的是简单、朴实有些诗意的出发与归来,因为这里有其他火车站所没有的绿树、蝉鸣、鸟啼;却没有压抑人的高大楼房与候车厅,没有迷宫式的各种通道,也没有过度的人流造成的交通堵塞。
像伦敦、巴黎一样,北京也是需要建设多个火车站的,从而避免超大型火车站对城市交通造成巨大压力。北京的多个火车站也因此需要多样化的类型和风格,既追求现代的,也要厚待传统的;建设规模壮观的,也保留相对较小的。在对待老旧的南站问题上,城市文化性格日益开放现代的首都,同样需要包容、博大的胸怀,让新与旧同在,传统与现代共存。既为北京的铁路交通留下又一个重要的亲证历史的现场,也让上百年的首都火车站的文化脉络更加完整和清晰。
未来新南站无论多么现代化,也无法取代老南站,因为后者的价值是不可复制的历史与文化。经过修缮和整治,人们如果能够继续在老南站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方式,在蝉鸣和绿树中远行或归来,将是难得的文化幸福。
□李万刚(北京媒体从业者)
关键字: 五十年代 候车厅 北京西站 博物馆 火车站